原创 康复杂志 康复杂志
榴梿有着浓烈的气味,其口碑两极分化:喜欢它的人觉得它香,闻到味道就“两眼放光”;而讨厌它的人觉得奇臭无比,避而远之。榴梿被誉为“水果之王”,不只是因为它的独特味道,更是因为它的营养价值。在中医的视角下,榴梿更有着独到的药用价值和饮食讲究。
榴梿浑身都是宝
从现代营养学角度看,榴梿的能量颇高,一颗约600克的榴梿果肉中含有20克脂肪、170克碳水化合物,总能量高达879千卡,过多食用容易使人发胖。但它所含的碳水化合物能给人带来快乐,对于情绪沉闷无力、抑郁的人群,适量食用榴梿有一定的改善作用。秋冬季容易情绪低沉,抑郁高发,此时食用榴梿可暖心开胃,抵抗慢性疲劳。
如果榴梿只吃果肉,而把其他东西扔掉,你可能就亏大了。榴梿核同样具有一定药用价值,其主要功效为行气,可用于缓解肠胀气、胃胀等不适,食用后腹中气体会通过打嗝、放屁的形式排出,让人感觉舒适。榴梿壳也可煲汤,煲出来的汤清甜可口,能中和榴梿的热性,避免上火。
榴梿可温暖下元、补肾壮阳
广东地区有句俗语:“一个榴梿三只鸡”,认为榴梿的温补作用极大。在传统中医理论中,榴梿性温,味甘,入肝、肾、脾、肺经,其温热之性可以温暖下元,故有补肾壮阳的功效,对于男性性功能下降者可用其食疗;榴梿对稳定子宫也有着积极作用,常被用于治疗宫寒,缓解相关痛经。榴梿还对胃寒腹痛有改善作用,在海南、广东等海风较大的地区,人们食用榴梿或用榴梿熬汤来抵御寒冷、缓解恶心呕吐等症状。榴梿熬汤不仅美味香甜,还能减少榴梿本身的气味,更易被接受。
食用榴梿还需辨证对待
榴梿虽好,但并非人人皆宜。其性热且质地黏稠,不易被人体吸收,容易导致便秘。食用榴梿时可多喝开水,以助其排出体外。食用榴梿时不宜与羊肉等热性食物大量同食,可与山竹或西瓜等寒凉之物搭配,以平衡寒热。需要注意的是,虽然榴梿对宫寒型痛经有一定的缓解作用,但若是热性体质者或血热型痛经,则不宜食用。
此外,由于榴梿所含碳水化合物、脂肪较高,所以对于糖尿病、肥胖和高脂血症患者来说,食用过多榴梿可能导致血糖升高,加重病情。此类人群应尽量避免食用榴梿或严格控制摄入量。
医生提醒:
如今市面上除了新鲜榴梿外,还有价格更便宜、成熟度更高、风味更好的冷冻榴梿,对于喜爱吃榴梿的人来说不失为一种性价比更高的选择。但因冷冻榴梿较凉,食用时需根据个人的胃肠吸收情况而定,食用后无不适即可。
文、编辑 | 王婧铭
采访专家 | 朱焜
上海市中医医院肛肠科、药膳科副主任医师
图 | pexels
审核 | 叶海霞
监制 | 李文井
医学支持 | 上海医学会科普专科分会
往期回顾
原标题:《榴梿,全身是宝的“水果之王”》
阅读原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