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曾经说过一段话:"自杀者也许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自杀。我们的行为都含有复杂的动机。但是,我却感到了模模糊糊的不安,为什么我对未来只有模糊的不安呢?"
顾城之死——不能面对分离
顾城之死是殉情,把爱情看得太完美,太理想化。
描述爱情的诗歌和小说,把爱情写得太完美。什么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,但求同年同月同日生死;什么爱你到海枯石烂、地老天荒;什么在天愿作比翼鸟,在地愿为连理枝;什么山无陵, 江水为竭,冬雷震震, 夏雨雪, 天地合, 乃敢与君绝。可是现实中的爱情往往太短暂,来去匆匆。物质、精神、性格差异、人言可畏、见异思迁等很多因素决定了爱情的寿命非常短,如过往云烟。
客观地说,夫妻都有七年之痒,能相爱三五年不放手的情人寥寥无几。
1993年的10月8日,诗人顾城在新西兰他们的寓所内,先是杀死妻子谢烨,然后在一颗大树下自行了断生命,年仅37岁。顾城在自己的遗著《英儿》一书暗示了自己的死因:一个名叫英儿的女子背叛了他。
英儿是顾城的婚外情人,因为接受不了分手,顾城选择了自杀。
顾城是忠于爱情的,但又是极端自私的,一度将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痛苦之上,没有想到自己的婚外情对妻子谢烨多么残忍。
傅雷之死——把人格看得比什么都重要
傅雷跟老舍一样,非常脆弱敏感,不能承受一点打击,又把这个世界看得理想化。要不然那个年代,受辱的人千千万万,为什么偏偏是傅雷和老舍?
傅雷把一切看得太美好,看不惯勾心斗角,看不惯势利,更看不惯邪恶,只适合生活在理想世界。文学家杨绛的话一针见血:"傅雷满头棱角,动不动会触犯人,又加脾气急躁,止不住要冲撞人,他知道自己不善在世途上园转周旋,他可以安身之'洞',只是自己的书斋。"
王国维之死——问世间"情"为何物,直教生死相许
"五十之年,只欠一死,经此世变,义无再辱。我死后,当草草棺殓,即行槁葬于清华茔地……"
1927年6月2日,大学者王国维在颐和园自沉于昆明湖,死时年仅50岁。
事后亲友在其口袋中发现了他亲笔写下的遗书,但只有寥寥数语,给人们留下了无限的遐想和猜测空间。关于王国维自杀动机,时任清华国学研究院主任的吴宓,在自己的日记中是这样描写的:"王先生此次舍身,其为殉情无疑"。
但王国维跟顾城的殉情不同,他殉的情,不是儿女私情,而是为清朝灭亡“殉情”。
末代皇帝溥仪对王国维有知遇之恩,对他非常赏识,溥仪甚至打破了清朝"南书房行走"需要翰林院甲科出身的旧制,提携王国维以秀才身份直接升入"南书房",是以王国维对"君王"的恩宠无以为报,走进死胡同,非常痛苦,决定以命相报。
当然关于王国维的死因还有很多种说法,没有定论,但溥仪的出宫,民军的北伐,都是他感到惊惧的理由,自感已经跟不上这个浩浩汤汤的时代。
三毛之死——爱原来没有如此完美
1991年1月4日,三毛这个给人留下无数爱情故事的作家,在台湾荣总医院病房内用丝袜自缢,时年48岁。三毛的死因,除了一个“情”字,主要是困扰她多年的自闭症,她寄于希望的电影《滚滚红尘》最终没能拿到最佳编剧奖,也被认为是压垮她的最后一根稻草。
她心中的爱情像诗一样美好,要像磐石一样地久天长,像白壁一样无暇。
对三毛来说,自己的情感哪怕有一粒微尘,都足以让她崩溃,自杀对于她来说,是一直追求的必然结果。
海子——为了理想而洒下热血
"在春天,野蛮而悲伤的海子/就剩下这一个,最后一个/这是一个黑夜的孩子,沉浸于冬天,倾心死亡/不能自拔"这是海子的诗,诗中我们分明感到了诗人的痛苦,不能看到理想世界的痛苦,不能为理想世界献身的痛苦。
至于诗人的理想是什么,没有人知道,就像一个谜。如果说老舍和傅雷的死,有点被迫;海子的死则是从容赴死,杀身成仁。
海子是卧轨自杀的,北京那么多的铁轨,他却去山海关,说明他不是一时冲动,而是心如铁石、蓄谋已久。海子是在黄昏时分卧轨的,他像一个角斗士——"正是黄昏时分/无头英雄手指落日/手指落日和天空/眼含尘土和热血/扶着马头倒下"(海子:《太阳》)。
海子为什么走的,我们不得而知,我们只知道——"卧轨似乎是最便当、最干净,最尊严的一种方式"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